健康成长:孩子“上火”时的对症治疗
树上的知了“嗞——嗞——”地鸣叫起来了,提醒我们:炎热的夏天又到来了。夏天,热得吃不下,热得睡不着,是不是很?是不是想发一下火呢?夏季是最容易“上火”的时候。那么,什么是“上火”?孩子也会“上火”吗?孩子“上火”有什么表现呢?怎么防治孩子“上火”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上火”?
“上火”是民间的俗语。大家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平衡,简单来讲,寒属阴,热属阳,火与热都属阳而程度不同,“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所以当人体阴阳失衡,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就会出现阳盛阴衰的热证症候。内热旺盛到一定程度,口腔溃疡、小便色黄、大便干结、口臭、眼屎多、心烦急躁等症状就随之而来,就出现了所谓的“上火”。
“火”又分为实火与虚火,简单地讲,机体阴正常、阳正常,就是阴阳平衡;如果阴正常、阳偏亢,阴阳不平衡,出现的是实火(实热);而阴偏衰、阳正常,阴阳不平衡,出现的是虚火(虚热)。
孩子会“上火”吗?
那么孩子会不会“上火”?其实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孩子较成人更易“上火”。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指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非常旺盛的阶段,其新陈代谢的水平要较成人高。尤其在外感后,外感六淫易从火化,因此小儿伤于外感常以热性病证为多。小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较成人高,但其脾胃功能尚不完善,过度不节制地饮食,可造成“食积化火”。此外,在干燥或炎热的天气中,小儿的水分流失得较快,也容易出现“上火”。
另一方面,中医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小儿体液中水分的含量比例较成人高,体表面积较成人大,因此更容易因环境、饮食、疾病等因素导致体内阴津的耗损而出现阴不足、阳偏亢的“上火”。
孩子“上火”有哪些表现呢?
“上火”可以表现在各个脏腑,有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肺热)、肾火等。
1.肝火孩子可表现为眼睛红赤、多眼屎、脾气急躁、睡眠不稳定等。
2.心火孩子可表现盗汗、心烦、口干、口腔溃疡、小便黄少、睡眠不安、手足心热等。
3.胃火孩子可表现为饮食量减少或亢进、便秘、腹胀、口中酸臭、夜间磨牙、喜欢趴着睡、牙龈红肿、大便干硬、舌苔黄而腻。部分由饮食积滞引起化火,又称为“食火”。
4.肺火(肺热)孩子可表现为干咳少痰,或咳嗽痰黄、鼻流黄涕、咽痛声哑等。
5.肾火孩子可表现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部分儿童可出现性早熟,乳房、睾丸过早发育等。
既然孩子容易“上火”,那么怎么预防呢?
1.帮助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
对于孩子而言,白开水才是补充体液最好的选择,尤其对那些易“上火”的孩子,白开水除了能及时补水以外,还能增加肠道的水分,可以起到清肠通便的作用,避免大便的内积而化热“上火”。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喝白开水的习惯。
小朋友应避免碳酸饮料、含乳饮料、现榨果汁等代替白开水。即使是现榨果汁,因其含糖量相对高,缺少了水果中纤维素、果胶等成分,因此建议孩子还是应该以吃水果为好。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儿最容易因为饮食积滞而出现“食火”“胃火”,因此,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非常重要,要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少喝饮料,少吃油炸等高热量食品。适度地多吃些时令鲜蔬和水果。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应养成按时睡觉的好习惯,有的孩子到了睡觉的时间仍很兴奋,也容易引起“上火”。多做户外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小儿生长发育,促进胃肠的蠕动,改善消化能力,减少积食,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等;保持心情的愉悦,现在孩子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容易造成心情不舒畅。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容易化火,出现急躁易怒等。另外穿衣不宜过暖,适度即可,过暖易造成孩子热郁不得外散而“上火”。
如果出现“上火”,家庭如何简单处理呢?
1.补充一些清火的食物。
如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新鲜水果蔬菜:芹菜、黄瓜、苦瓜、丝瓜、白萝卜、冬瓜、西瓜、百合、花椰菜、莲藕、海带、绿豆、赤小豆、荸荠、菱角、雪梨、柚子、苹果、番茄、葡萄、橙子、莲子等等。推荐吃些山楂粥、绿豆汤、荸荠汤、银耳汤等。
2.针对性加些药食同源的中药。
如对肝火偏旺的小朋友,可适当加点桑叶、菊花、夏枯草、鲜石斛等;如对心火偏亢的小朋友,可适当加点竹叶、莲子心、玉米须等;如对胃火食积的小朋友,可适当加点萝卜子、生山楂、鸡内金、白茅根、石膏等;如对肺热咳嗽的小朋友,可适当加点鱼腥草、枇杷叶、川贝母、百合;如对肾火的小朋友,可适当加点生地、知母、玄参、龟甲等。
如果“上火”的症状明显,须及时到医院,请专业的中医儿科医师,辨证使用清热中成药或中药方剂。
另外提醒家长注意的是,不要认为小儿“上火”,一味地清热祛火,吃过多冷饮、棒冰,用冷水冲澡等,因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凡事不可过度,应保护好小儿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