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 “小不点儿”是怎样长成“巨人”的——读姜尼·罗大里童话《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

发布时间:2020-08-19 15:15 来源: 《家庭教育》

  认识姜尼·罗大里

  姜尼·罗大里,1920年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不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长期担任儿童副刊编辑,非常了解孩子,因而为儿童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已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

  罗大里的童话多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情节夸张动感,充满了奇思妙想,能给小读者带来极大的阅读享受。与此同时,他的童话在表层故事之下,往往浸透着作家丰盈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因此,读他的作品,孩子们在欢笑之余,还能由浅入深,渐渐领悟情节背后那些丰富的生命意蕴与成长启迪。

  姜尼·罗大里的很多童话作品都被翻译成不同语言,陪伴着世界各地的孩子健康成长。他的作品中被选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有《小狗学叫》(部编版三年级上)、《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北师大版三年级上)。

  阅读指导(一):问题设计

  1.故事里,小泰莱莎一开始为什么会拒绝长大?

  2.让小泰莱莎改变想法的原因有哪些?你觉得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你觉得故事最后,能体现小泰莱莎长大的事是什么?可例举出来。

  4.从“不愿长大”到“渴望长大”,小泰莱莎身上的故事能让你想到什么?

  5.生活里,你有没有“不愿长大”的时候?你怎么看一个孩子的“长大”?

  阅读指导(二):内涵解析

  就故事情节而言,这篇童话更准确的书名应该是“不肯为自己长大的泰莱莎”。生活中,每个孩子都要长大,即便是侏儒,他的身体发育也是不可阻挡的,只不过“长大”的程度与常人不同而已。

  而故事里的小泰莱莎却似乎不受生命规则的限制。因为“泰莱莎”是作家虚构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童话人物。这样一来,其命运就完全掌握在作家手里。作家常常会根据情节和故事的需要来决定笔下人物的命运。于是,一些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童话里也就轻而易举发生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童话家的虚拟、想象也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而是必须符合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物性逻辑和人性逻辑,也就是要有内在和理性。否则,就成胡编乱造了。比如,尽管是想象创造,但你不能在童话故事里不假思索就让蜗牛跑得如同火箭一样快……因为虚构也需要“真实”,一种能呼应实物、动物、人物存在合理性的内在真实。

  罗大里笔下的小泰莱莎就体现了这种内在真实。随着情节的发展,“不肯长大的泰莱莎”终于一点点长大了。她长大的方式完全是一种“童话式”的。正如同“不肯长大”来自于内心的一种愤恨和闭锁一样,心灵的敞开和责任的担负成了她不断长大的根源所在。她违背了小时候的誓言。可是,也唯其“违背”,我们才觉得小泰莱莎那么可爱。也唯其违背,这个人物就显得更加真实。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形体的长大仅仅是表面上的、局部的,最重要的是心灵的长大。在这一点上,小泰莱莎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长大的真实含义,也让我们洞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由“小不点”变成“巨人”的奥秘所在。

  这样说,多少还是有些抽象和空泛。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循着童话家的神奇想象,对小泰莱莎长大的过程来一次追根溯源。

  正如前面所说,小泰莱莎拒绝长大是出于一种无以言说的愤恨,出于对不可理喻的国王和战争夺去爸爸生命的深沉抗议。因为在她看来,长大就意味着要不得不接受诸如“爸爸被无缘无故剥夺生命”这种不合情理的残酷事实,就要不得不理解许多莫名其妙的怪诞现象。而这些不可承受之重在她那小小的心灵看来都是铁定无法回避的,她不愿意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从这个角度说,选择“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的确有些天真。她对身边这个不公正的世界所采取的反抗方式也是孩子气的逃离或逃避。这也让我们想起巴利笔下那个不肯离开永无岛的男孩彼得·潘。

  可是,小泰莱莎最终还是长大了。她长大的过程和她曾经的逃避一样令人信服。因为从“为自己”的不愿长大,到“为别人”的愿意长大,这其中是她自发产生的情感心理。

  妈妈生病,奶奶年迈,弟弟幼小,现实的困窘一下子让小泰莱莎感觉到了生活的压力,感觉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这时候,“想要长大”愿望的萌生就显得本能而又自然。

  奇迹的发生也是水到渠成的。既然“停止长大”的事实能够因为愤恨而成立,那么,“恢复长大”的奇迹就能够依托爱心而创造。前提就是,这一切都是来自初心、发自肺腑的亲情和渴望。也就是说,只要是真实、美好的愿望,就都有实现的可能。

  于是,小泰莱莎一次次长大了,能帮奶奶提水了,能帮奶奶背柴了,能照料弟弟了,能服侍妈妈了……她渐渐强健、宽阔起来的肩膀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在这里,“长大”不仅仅是身高、形体的变化,更是心灵、情感的丰富和成熟。

  由此可见,长大总是和行动相连,总是和责任与义务息息相关。

  然而,小泰莱莎的长大却并不止于此。

  通读全文,我们知道,为了担负责任,为了帮助别人,小泰莱莎前后“长大”了四次。前三次是在家庭氛围中“长大”,担负的是“孙女”“姐姐”和“女儿”的责任,帮助的对象是自己的亲人。如果说,这样的“责任承担”、这样的“长大动机”多少还有些狭隘的话,那么,最后一次,她的“长大”却是光彩照人的,她的身份变化也是根本性的。面对强盗挺身而出、智勇双全,让小泰莱莎彻底由一个普通姑娘长成了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高尚、精神伟岸的“巨人”。她的这一次“长大”是前三次的升华,是她美好精神和心灵的浓缩,可谓意义非凡。这一次“长大”也标志着小泰莱莎作为孩子,实现了精神上、人格上的自我超越。

  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小不点儿,长大成为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智慧抗暴的“巨人”、英雄,小泰莱莎的长大轨迹异常清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个体”到“群体”、由“小家”至“大家”的价值递进和责任关联。

  所以,在童话中我们也看到,当小泰莱莎以自己的巨人行动铲除暴力时,她的长大自然也就瓜熟蒂落。她停止成长了。她又回到身材适中、容貌美丽的女孩形象。她是整个镇子最漂亮的姑娘。可以想见,小泰莱莎的未来会很幸福、美满。

  这是罗大里为小泰莱莎有意设计的圆满结局。作家这么做是意味深长的。阅读中,在趣味故事的背后,你难道没有品味出深厚的成长意蕴和人生滋味吗?

  给家长的话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的意义不仅是一朝一夕的陪伴和滋养,更是天长地久的熏陶与引领。德国学者格林在《消逝的童年及其他》里曾讲过,每个人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成长非常重要。而美国传奇诗人狄金森则用几句诗点出了他对于文学阅读的理解: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

  这些关于阅读价值的箴言都值得我们从中汲取力量。

标签:编辑:lsj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