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聚焦:让家庭成为孩子智慧的发源地

发布时间:2020-09-14 10:14 来源: 《家庭教育》

  学习品质的形成渗透在每一天的家庭生活之中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与其养育者、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和人际互动视为儿童发展的社会源泉。这其中既包括儿童自身的探索与思考,也离不开他人和环境的支持作用。儿童是通过与比较有知识的人的共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家庭是儿童获得各种知识技能的最初场景,家庭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他们学习品质的发展,包括每天的交谈、日常的劳动、外出的旅游和参观等,这种亲子交往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的兴趣、行为习惯、思考的方式、对自我的探索和对外部的好奇的行为,才是孩子学习品质形成的根本源头,是一种融入到家庭生活点滴之中的过程。

  就现实情况看,由于父母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的欠缺,家庭资源并没有在对儿童学习兴趣开发、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从众心理以及社会比较所引起的教育焦虑影响下,父母往往会把校外教育作为有效提升孩子学习品质的“救命稻草”,导致家庭中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契机被白白浪费。作为父母,要有更加长远的眼光,不要单纯地关注孩子当前获得了哪些外显的技能,增加了多少知识量,而应多在培养孩子学习品质方面下工夫,这才是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更具决定性的因素。

  把握住培养学习品质的关键要素与方法

  学习品质包括兴趣、动机、习惯、坚持、专注等关键要素,表面上看,这些要素并不独特或罕见,但能否始终坚持下去,也就是说,父母对这些品质的培养不会因为外界观念的冲击、孩子学业成绩下滑或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出现而有所改变,才是最具决定作用的。

  一位爸爸在谈女儿坚持学习乐器时说:“凡是学校的演出,我们都鼓励她去,上海去了两次,最后他们临近毕业了,有些学生就退出了。我和她妈妈的意见是一样的,必须让孩子参加这些演出,坚持下去。”

  一位妈妈在谈到培养女儿独立学习能力时说:“四年级刚开始那个学期的成绩下降,比较突出……当时也有点儿着急,老师说没有关系,都要靠自己调整的。我一咬牙,就让她慢慢自己上,到六年级完全就是(独立学习)……”

  普通而平淡的教育行为在每一天繁琐的生活中坚持下来,最终才能固化为家庭惯例。虽然很多父母也认同培养学习品质的重要意义,但一旦孩子学习成绩稍不理想,就会对原有的理念产生质疑,很难坚持下去。与“刷题”和“报班”的方式相比,学习品质对儿童学习的影响相对缓慢和潜在,但作用会更加牢固和持久。这对父母自身的“定力”也是一种考验。

  坚持并不意味着强制与死板,在培养孩子学习品质的过程中,父母也要采用一些灵活、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孩子去尝试、体验,自我激励与管理。

  小楚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女生。她擅长演讲、朗诵、主持、写作、音乐、街舞……在舞台上,她自信、大方,在生活中,她乐观、阳光。她经常参加各种主持、演讲活动,这不仅让她获得了多项荣誉,更培养了她良好的口才与表达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大方开朗的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却非常害羞。一看到陌生人,就会躲到妈妈身后。妈妈为了锻炼她的胆量,为她报名参加了朗诵班。可是试听了一次课后,小楚并不是很情愿。妈妈并没有强迫她一定要开始上课,而是带着她坐在教室的旁边,观看其他小朋友上课的情况,但小楚仍不愿意加入到朗诵班的课堂活动中。在妈妈耐心的引导下,小楚终于告诉妈妈:她怕自己听不懂老师布置的作业,所以不敢上课。妈妈为了帮她卸下心理包袱,答应帮助她一起完成作业。于是,老师每次布置背诵的篇目,妈妈都会指导她完成背诵,这样在下一次上课时,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小楚就会表现得非常自信。慢慢地,她开始不再依赖妈妈的帮助,而是自己主动背诵,练习老师布置的任务,更成为朗诵班上的“小明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兴趣与其参与活动的行为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行为起到更为关键的主导与促进坚持的作用。尝试与坚持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强化儿童继续参加这一活动的重要因素。孩子刚开始接触一个自己不熟悉的活动时,一定会有胆怯和退缩的心理,家长千万不能急于让孩子迅速地融入,孩子需要经历一个引导的过程。多一点耐心,在孩子感到无助时给他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当孩子慢慢体验到成功并建立自信后,他才会更加主动地去尝试并坚持下来,而此时父母就可逐渐地退出。

  对家庭活动进行精心设计

  家庭活动是一种载体,父母与孩子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获取信息,提升技能,发展情感,完善人格。不同于学校中对各学科系统的学习,家庭中的学习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延展性,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既可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次短暂的谈话,也可以是有一定教育目的的外出参观、旅游、志愿服务等。

  小伟是一名高中生,在他的心目中,爸爸和妈妈是最有智慧的人,他觉得和父母的聊天总能让自己得到启发与收获。白天,一家人各忙各的,但每天的晚饭时间则是雷打不动的家庭谈话。父母会和他一起谈论历史、政治、艺术、文学……发表对社会事件的不同看法,分享彼此的观点。就像小伟的妈妈所说:“我们把家庭谈话想象成带着孩子坐在飞毯上旅行,让他见识到不同的世界,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从小到大,这种家庭谈话从未间断,爸爸还鼓励他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出来。不会写字的时候,他说一句、爸爸写一句,逐渐过渡到整段的独立表达与书写。这种方式不仅使小伟积累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帮助他逐渐形成了有意识地去发现和提炼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习惯。他的父母非常用心地设计谈话的内容与形式,避免把本来轻松、平等的交谈变为说教或命令,从而导致孩子产生抗拒甚至厌烦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谈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家庭学习活动,父母与孩子关于分享对某一事件看法的谈话,有助于促进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亲子谈话往往蕴含大量的信息,包括语言应用、生活常识、科学知识、社交技能以及情感信息等。从小伟的家庭看,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日常“闲聊”,却是帮助孩子拓宽思路,启发思维,培养他表达、沟通、逻辑性的重要环节。父母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性地融入其中,让孩子在体验快乐与亲情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为了提高谈话的深度和质量,家庭谈话需要有精心的设计。父母并不是把知识分门别类地告诉孩子并让他们进行机械的记忆,而是在于为孩子提供思维方法的支撑,鼓励孩子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探究和思考,将各种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父母自身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我,才能不断提升孩子所关注事物的品质与境界,使他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和追求。

  用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坚持的品格

  对很多家长来说,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如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每一天都能够坚持完成既定的任务却是最困难的。很多家长帮助孩子制订了学习计划,也讲解了很多方法,但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却难以静下心来专注地做事。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看,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要进入学习状态,需要依赖于成人营造的氛围。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喜欢并坚持做哪些事情,孩子往往也愿意投入其中,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是儿童形成并保持良好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

  小含是一名初中生,他最大的兴趣就是读书。爸爸经常给他推荐一些好书,并和他共同阅读。这不仅帮助小含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而且还增加了父子间的共同话题,增进感情。妈妈也有不少好的方法。例如,他们有一次跟随旅行团到内蒙古深度游,走的路线是《狼图腾》小说中描述的那些地点。刚开始的时候,妈妈把这本书推荐给小含,他并没有太感兴趣。妈妈没有强迫他读,而是先绘声绘色地朗读小说中狼马大战的场面。读了两次后,小含的好奇心被引发出来,他还想知道后续的情节,妈妈却故意卖关子,让他自己读,看他还有些犹豫,妈妈答应和他一块儿读。就这样,小含暗自和妈妈比着读,很快就把那本书读完了,妈妈则故意读得慢一些,让儿子体验小小的成就感。

  把旅游和阅读结合起来也是这个家庭的惯例。每次外出旅行,爸爸负责制订路线,妈妈负责生活方面的准备,而关于景点的历史文化信息则由小含负责提前了解。他会提前认真查阅大量的资料,便于在旅行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小含认为自己的知识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比如,在洛阳参观龙门石窟前后,他读了很多关于建筑和雕塑方面的书籍。在去尼泊尔旅游之前,他看了很多印度教的书籍,并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了了解。在旅行过程中,当看到那些鲜活的场景,体验到当地的人文环境后,书本上的知识都被激活了,书中的文字与现实的生活形成了对接,更使小含酝酿出很多自己的心得与感悟。一旦头脑中涌现出什么想法,小含会及时地记录下来。他认为把阅读与写作自然地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把通过读书获得的感受表达出来,思路会更加开阔,思维也会更加流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的体验。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就是我们常说的示范作用,它比讲多少道理、使用多少奖励或惩罚都更有影响力,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儿童浸润其中,父母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自律与坚持自然而然地就会作用到孩子的身上。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