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在线:家庭教育中的平衡之美
这个世界,平衡之美无处不在。
大自然的生态系统需要平衡之美。人类世界也需要平衡之美。没有平衡的力量,人类将无法直立行走;没有平衡的营养,人类无法拥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平衡的管理,一个机构很难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不断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样,家庭教育也需要平衡之美。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稳定、和谐、美好的环境,过于冷漠或过于热烈,过于快速或过于迟钝,都容易破坏成长的节奏。
心理专家、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幸福需要恰到好处》中写道,“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期望太高了,达不到,就会心生怨恨和沮丧,长久以往,就会丧失信心。期望太低了,没有动力和目标,得过且过,也会让人萎靡不振。所以,合理的期望,是一种正确评估,在愿望和实际情况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谈到期待,家庭教育中常常会出现以下误区。一种是只养不教,缺乏期待。只关心孩子生活,不关心孩子成长;只关心孩子身体,不关心孩子心灵。更有甚者,父母天天忙于手机游戏、忙于交际应酬、忙于工作生意,对孩子不管不问。一种是期望过高,焦虑恐慌。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的附属品,当成自己人生缺憾的救命稻草。他们粗暴地干涉孩子的自主选择,焦虑地规划孩子的人生蓝图,却无视孩子自己的想法,忽视他们的特点和优势。
我记得一个中学生在给《知心姐姐》杂志的来信中,这么写道:“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焦虑。我害怕看到她失望的表情,感觉自己在她眼里什么都不如别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孩子。我害怕听到她的唠叨,因为她永远在重复一句话:快点快点。我甚至害怕听到她的脚步声,因为她总是在我身边急匆匆地走来走去,感觉有她在身边的日子,就是世界末日,有她在的房间,就是令人窒息的牢笼……她每次都说:要不是为了你,我的工作就不会荒废。可是我觉得她在用‘爱’的名义绑架我,我觉得太压抑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重要他人”,家庭是他们的“重要环境”。如果这种“重要的他人”对孩子们没有期待,这个“重要环境”对他们没有启迪,这种冷漠和缺乏润泽就会摧毁孩子。他们有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通过讨好别人,获得认同;通过破坏,获得关注;低自信、低自尊、情感淡漠、意志薄弱。
而畸形的期待,则会出现上述来信中的激烈情绪。很多孩子承受不住这种期待带来的压力,会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崩溃。比如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离家出走;因为老师一句话而负气自杀。他们应对生活的态度,或激烈反抗,或消极逃避。父母不合理的期待,像一个巨大的枷锁,让孩子们失去自我与自信,失去纯真与快乐。
所谓合理期待,就是要了解孩子们的心、把准孩子们的脉,将期待变成启动孩子动力的钥匙,让孩子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一步步登上理想的目标。
这里,必须讲讲“传奇父亲”梁启超,看看这位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学术大家是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子女的。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子女,他们家被称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其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个院士,其他的子女也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那么这位“最强老爸”到底有什么招数呢?
对待孩子们的情感,梁启超懂得平衡之美。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既善于对他们表达真挚而浓郁的情感,又懂得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梁启超实在是不像现在的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充满了功利:孩子成绩好,温顺乖巧,就欢天喜地,拥抱亲吻;孩子成绩差,调皮捣蛋,就横眉冷对,暴跳如雷。梁先生是一位温暖而热情洋溢的异类父亲。他的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这些家书有的只寥寥十几字,报平安或叙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论时事或谈心得。从政局艰难到个人烦忧,从吃了美味到买了好书……他写给孩子们的每一封信,都传递着他的体温,娓娓道来,透着坦诚、平和、真挚和暖意,父亲的期待,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诉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他在家书中反复提到一点:“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对待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梁启超懂得平衡之美。他经常告诉几个孩子,求学时心里不要总想着将来如何如何,他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曾国藩)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把这点精神归纳为“无所为”三个字,认为这是“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如果事事“有所为”,比如读书就为了高考,高考就为了上个好大学,上大学就为了拿文凭,拿文凭就为了找个好工作,好工作就为了挣大钱,有了钱就为买房买车享受生活,一切就变得很无趣了。他不希望孩子把求学当作一块敲门砖,一旦门敲开了,砖也就成了无用的东西。正因为父亲有这样豁达的态度,九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志去享受学习。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不是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凡是真心喜欢,且对社会有益,他必定全力支持。梁思成主修建筑史,梁启超深知这个专业找工作不易,但依然全力支持儿子的学业。次子梁思永立志投身考古,他便亲自联系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自掏腰包,让梁思永有机会参加实地考古工作。
对孩子成长中的选择,梁启超也懂得平衡之美。既懂得在孩子成长中给予建议,又能够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本来,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思庄尝试之后,自觉兴趣不大,他便又忙写信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在梁先生看来,做学问要讲一点“趣味主义”,其中就包括“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探求的精神和勇气。
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梁启超更懂得平衡之美。要求孩子们努力学习时,也要兼顾身心健康。他对子女的学业非常关心,却并不在意一时的考试成绩。梁思庄在刚到加拿大时,一次考试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十分沮丧。梁启超得知后,立刻写信说:“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后来,思庄经过努力,成绩一跃成为班上前几名。梁启超高兴之余,特意写信嘱咐:“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家庭教育中的平衡之美,并不见得是梁启超这样的大家的专利,因为平衡的背后,是对孩子不计功利的爱,是把孩子当成人的尊重!而这两点,都是我们为人父母一辈子要学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