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从家庭开始,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描绘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路线图。《意见》更明确指出,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家长如何认识劳动教育,如何发挥好家庭劳动教育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充分理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
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名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句话不难理解,也得到普遍认可。但对于广大家长来说,让孩子从小就参加劳动,接受劳动教育,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有这样一位朋友,孩子在家几乎什么事都不会做。我问为什么,她说:“孩子爸爸说过,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烧饭、拖地什么时候都不迟,但现在学习搞不好就迟了。况且,现在家政业、快递业这么发达,花点钱能搞定的事情为什么要亲自去做呢?”这种认知给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带来很大的障碍。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根本原因是劳动重要。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创造了人赖以生存的财富,还创造了人。没有劳动,古猿人不能变成人;没有劳动,人不能发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或者说会成为人格有缺陷的人。劳动的重要价值是育人,让孩子洗碗,其价值不仅仅是让锅碗变干净,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会分担责任、耐心细致、做事条理、体谅父母、计划时间、节约用水等品质。在德智体美劳中,劳动是检验其他教育成果的尺子,也是促进德智体美的重要途径。
首先,劳动促进德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劳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人对“善”与“恶”的看法、态度和情感落实到行动上的最终体现。一个人光说孝敬是不够的,关键看做了没有、怎么做的,因为什么而做。嘴上说孝,没啥行动,或者不愿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出来跟父母分享,甚至啃老的人,与孝敬是没有关系的;一个愿意劳动,甚至热爱劳动、愿意分享自己劳动成果或者愿意为别人而付出劳动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我们书上说了爱国、节俭、勤奋、诚信、友善等这么多品德与价值观,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劳动促进智育。智育是增长知识、技能与智慧,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劳动可以促进学习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和消化,以动手为主的劳动还可以促进大脑的休息,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品质还可以迁移到学习之中。我的孩子特别喜欢鱼,初一时我曾经让她负责养了3条金鱼。为了养好鱼,她查了好多关于鱼的习性、预防治疗鱼疾病的资料,以及清洁鱼缸,和人交流养金鱼的心得。经过长期观察,她积累了不少金鱼活动的资料,还写了几篇关于金鱼的文章,有一篇还发表了。这就是劳动促进认知的一个例子。
再次,劳动促进美育。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美需要发现,需要学会欣赏,更需要创造。美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受,在所有产生美的事物中,劳动是重要的途径,除了自然客观美之外,人造的美都与劳动有关。收拾书桌、房间自然会有美的体验;做了一顿好饭菜,当然很美;做一件好事,成人之美,内心想起来会美滋滋的;想尽办法,亲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老师,会有多种美好感受在其中。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首先,给孩子安排劳动岗位。开展劳动教育要有岗位,劳动岗位是要做的事情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统一。
1.岗位要固定。每个能劳动的孩子必须要有劳动岗位,岗位要固定,不能想起来就让孩子劳动,想不起来就算了。
2.岗位要明确。孩子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事情。比如,让孩子周末洗碗,就要明确每个周末孩子必须要洗全家的哪些餐具。
3.岗位目标要清楚。让孩子洗碗,必须要达到干净的要求,是否干净是家长说了算或者是可以检查、比较的。
4.履行岗位职责要考核。做与不做,做得好与不好,父母要坚持考核,必要时要奖励、肯定。岗位设置要实时改变,从自我服务到服务他人,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最终形成一个系列。
其次,要培养劳动技能。孩子的劳动要从简单的做起,简单劳动孩子一般模仿就行了,大人有意识地把劳动过程展现给孩子。孩子小时候喜欢参与,大人怕碍事往往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这不利于孩子的模仿,要鼓励孩子模仿,鼓励孩子试错,不要追求完美。越是复杂劳动,越需要一定的劳动技术含量、需要大人教导,比如照做饭菜、养花草、照看宠物。教孩子劳动技术,最好的方法是边劳动边指导,在做中教、做中学,然后在做中总结提升。
再次,培养劳动意向。一般来说,孩子小的时候是喜欢参与劳动的,因为他会把劳动与玩结合起来。但当真给他一个劳动岗位时,很多孩子并不是心甘情愿接受的。因此,一定要培养孩子劳动的意向,让他愿意劳动、主动劳动、喜欢劳动。
1.要让孩子知道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劳动,这是他应尽的责任,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共同的事情分担做,社会的事情参与做。
2.要积极评价孩子的劳动行为。要鼓励孩子做小事,让孩子认识到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鼓励孩子从日常平凡事情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3.要培养劳动兴趣。很多人喜欢劳动,是因为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能给他带来快乐,劳动实现了内心的某种愿望。比如照看弟妹,开始可能不太愿意,但是当照顾到一定时间,便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形成了感情依恋,形成了继续照顾的意向。
当然,要想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品质,家长还需要注重家风建设。一要带头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以劳动为荣、珍爱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二是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不仅在家庭和工作中成为孩子的榜样,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在许多学校开展的亲子义工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积极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
家庭除了要单独开展劳动教育之外,还要积极配合学校和社区开展劳动教育,这里主要强调两点。
第一,要支持孩子做好学校各种劳动课程安排。学校劳动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日常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而设置的劳动岗位。最主要的是值日,即班级每天卫生、擦黑板、开门锁门等事务;有的固定劳动岗位,如专门负责管理花的、专门负责管理图书角的,班主任美其名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还有的是固定的管理岗位,如劳动委员、学习委员、文艺委员等岗位职责。二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三是正规的劳动课程,如劳动技术课、职业规划等,这一般是在初中以后开设。学校安排的每个劳动岗位对孩子都是极好的锻炼,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和认同每个劳动岗位的价值,知晓做好这件事的要求,尽可能地协助孩子做好自己的岗位,千万不要把世俗的想法带给孩子。比如,有的家长不愿意孩子担任劳动委员,认为这样辛苦、丢面子,羡慕班长、学习委员之类的“工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帮助孩子认同这个岗位的基础上,分析这个岗位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做好这个工作。
第二,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安排的专门性劳动教育课程,一般采取“学校布置,分头实施”的方式,即学校布置之后,一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实施,还有一部分是校外实施。校外实施往往是在周末和节假日,因此责任主体自然主要是家长。学校布置的校外实践活动,有的要求明确,有的没有明确要求,让家长和孩子自己“找活”。许多家长往往就是孩子快开学了,到社区或单位给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上盖个章就蒙混过去了。但负责任的家长应该读懂学校的用意,与孩子一起商讨实施办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安全保障,必要的情况下陪伴孩子一起完成(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比如,有所学校位于繁华地带,外地旅游的人比较多,很多人会迷路,于是家长和孩子商讨,让孩子在地铁口担任“引路员”。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家长给孩子制作了一个醒目的志愿者条幅,给孩子详细准备相应的地名和路况知识。活动开始时,家长远远站在一边担任孩子的幕后助手。等孩子熟悉“工作”后,家长就不需要参加了。这项活动,孩子收获也非常大,他遇到了各种挑战,基本上都一一化解了。同时,了解了社会,增长了阅历,提高了自信。
时代变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了,但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一点儿也没减少,劳动是成人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