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育孩子有“起跑线”吗

发布时间:2020-09-14 10:47 来源: 《家庭教育》

  古今中外很多警言妙句都包含隐喻,恰当的比喻能让人形象地理解和把握一些事理,但是喻体和本体的主要含义如果差别很大的话,就容易让人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本意。在家长之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貌似精妙,却很值得商榷。

  跑步比赛与教育孩子的异同

  1.跑步比赛比输赢,孩子成长比努力

  赛跑的目的是通过比赛分出第一第二,但每个孩子成长的基础不同,影响成长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很难进行比较。如果必须用输赢来说明孩子的成长,应该这样说:不管哪个孩子,只要通过努力使自己有所提高,那就是赢,都有所提高就是都赢。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具排他性,没必要非输即赢。我们应该看重孩子的努力程度,比如,学习基础差而勤于努力的多表扬;能力强而不努力的应该批评。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鼓励。在这一点上,“跑步比赛”不可能反映出孩子这种复杂的成长过程。

  2.跑步比赛忽略个体差异,教育孩子尊重个体差异

  跑步比赛时,裁判员必须一视同仁,但教育孩子不同,孩子从出生即有个体差异性,家长和教师必须在正视、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教育不是让孩子比着别的孩子“跑”,而是按自己的节奏“跑”,是让每个孩子在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寻找各自的突破口,发挥各自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向和目标,培养不同的个性和能力,为社会做出各自的贡献。孩子各有各的起点和终点,不会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是客观现实。

  3.跑步比赛主要拼体力,教育孩子重在挖潜力

  在跑步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拼的主要是体力,是一时的成败。教育孩子则不能看一时的成败,规划的应是一生一世,是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发挥现有能力,并进一步挖掘潜能,创造将来的辉煌。面对社会丰富的职业种类,人们并不容易马上就能确定自己到底适合哪个职业哪种工作,因此有善于挖掘潜力的意识和能力是很必要的。教育的好坏,最关键的标准在于是否适合孩子,适合的教育就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不合理观念的心理根源

  1.绝对化的“愿望”

  有些家长认为,要想孩子将来有竞争优势,现在就必须先人一步。为了创造这种预定的优势或缩小与其他人的差别,家长就把“希望孩子如何”绝对化为“孩子必须如何”。家长想表达的是愿望,但做出来的是强制。当然,鉴于社会压力大,我们想让孩子从事一种体面的工作,以便在社会上处于更优越的地位,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克制那种盼着孩子什么都最好的奢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孩子都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也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弱,人都各有各的优势,正确面对自己的相对平凡和平庸,是每个家长最应该花心思考虑的。

  2.盲目化的“心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大问题是,诱发了家长盲目的输赢心态。很多家长通过管控的方式,希望能在孩子身上获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于是在自己“完美”的设想里,为孩子制定了符合父母自己理想的目标。但是,孩子的学习目标不但多种多样,而且因为有阶段性,必须随时予以调整,家长对此难以把握,于是就简单地创设一种“不许输”的情境,然后又强行推理:“我的孩子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别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也得能行”,“想赢就得拿第一”。这些念头来自于模糊的对未来的担忧,很牢固,也很霸道。

  3.简单化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当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会对他的一幅画赞不绝口,也会因他的一句让人可心的话竖大拇指。随着孩子长大,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就变得越来越单一,只对其学习成绩感兴趣,把教育简化为抓成绩,把学习等同于成绩比赛,以成绩论输赢,认为成绩能说明一切,抓住成绩便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塑造人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费心费力,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各个细节,既要观察得细致,又要思考得久远,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真正当一个好父母是很不容易的。在把握不了又想做好的时候,一些家长就简单地以抓成绩促学习,以此来完成家长所谓的教育责任。

  家长在早期教育上应有的作为

  人们常说的所谓“起跑线上”的教育,实际是指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要求家长必须遵循孩子年龄的阶段性特点,在孩子的每个阶段完成家长自己最基本的责任。

  1.后勤保障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后勤部长”,家长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在吃、穿、住、行、用方面给孩子提供保障,其标准就是尽量合适、及时,这也是家长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孩子越小这个任务越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家长应该逐步放手,让孩子一点一点地把这份责任承接过去,这便是成长过程。孩子必须慢慢学会独立。

  2.安全护卫

  这是一个让家长揪心而又不容易做得完全有把握的责任。有些孩子一不在父母眼前,家长就有不可名状的担心。由于看不到孩子面临各种情况时会如何应对,家长只好猜测各种可能性,猜测越多顾虑就越多,孩子离得越远也就越担心。但家长不能因此而“讳疾忌医”,孩子需要锻炼,也不可能与危险“绝缘”,家长可以通过提高孩子的能力,加强安全教育,来减少各种可能的危险,以便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3.习惯引导

  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是繁琐又最基本的责任。孩子的言行举止、个性等都是已有习惯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各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等会涉及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为此,家长只能按年龄阶段抓重点,及时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变化而进行教育重心的转移,逐渐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4.教师帮手

  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之后,家长和教师互为帮手,各负其责,家长主要负责家庭教育,教师主要负责学校教育。家长通过老师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以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教师通过家长了解孩子的居家表现,以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但帮手不是替代,家长不能替代老师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家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家长和教师要互相营造和维护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不能相互指责或埋怨,以免误导孩子。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