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象山许青素:创业之路在脚下 一路艰辛一路歌

发布时间:2014-11-28 17:34 来源:

         

 

    许青素,象山县泗洲头镇泗洲头村人,村支委和妇代会主任。二十多年的创业道路,她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成长为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象山县“十佳”创业女性。
    1981年,刚高中毕业的许青素承包了村里几近荒芜的20亩桑林,此时的桑园,那可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劲草长桑树弱。开弓没有回头箭,她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大日头除草、施肥,晚上点着灯举案夜读查找资料,一门心思扑在桑园里。几个月下来,人是瘦了一大圈,桑树却变得郁郁葱葱了,养蚕的基本技术也了然于胸,再去把弄那些小蚕苗,心里踏实多了。有付出总有回报,当年,桑园不负所望,赢得了一个小小丰收,为许青素赢取了第一桶金,也使她领略到了创业的快意,感受到了劳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膨胀着激情,增添着信心。
    1991年,许青素又承包了大麦塘村50亩塘地,开始了初具规模的批量种养。当时,她丈夫是县林业局的一名干部,对桑蚕无暇顾及。50亩桑蚕的种养重担就全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既要顾家、又要顾地,谈何容易?然而,正是泗洲头村两年的养蚕生涯让她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练就了她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整地、选苗、施种、摘叶、育蚕,虽雇了几名工人,但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技术,一整套工序中,哪一环也离不了她,所以当时她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技术员,还是一名采叶工。养蚕虽不是高技术的行业,但每一关、每一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如蚕宝宝的分期喂叶、温湿调控两个关键环节,一旦过关不严,一条蚕苗生病,就会殃及全部;再如对蚕宝宝的生长程度不加控制,就会影响一批茧子的质量;同时,桑叶的采摘看似简单,其实也很讲究,小蚕摘嫩叶,成蚕摘大叶不能有丝毫怠慢。因此,她白天忙摘叶,晚上忙护蚕,整天忙得象陀螺,当地村民都戏称她“铁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她就创下了万元收入,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万元户,造了新房,还被推荐为县“三八红旗手”,参加了县妇联组织的巡回演讲团。
    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许青素的带动下,周边的妇女也纷纷走上了种桑养蚕之路。不到两年,就大麦塘一村的蚕桑面积就达到了500亩左右,苏岙、墩岙塘也都在300亩以上,蚕桑业一度成为泗洲头镇的一大拳头产业,推动了特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又带动了蚕桑加工产业的发展,小型烘茧厂、缫丝厂纷至沓来,带动了整个灵南片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2001年,在新世纪的第二年,通盘考虑了蚕桑养殖业的市场远景、经济效益后,许青素深知蚕桑种养必须走规模效应的路子。于是,她在蚕桑业发展上又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当年年初就与人联合承包了塘岸村150亩的溪坑地,投入资金20万,将这一大批荒滩地改造成了致富的绿色地带,当年就收回利润10余万元。步子迈大了,信心更足了,立足长远发展的需要,2002年,许青素又与人合资承包了茅洋乡400亩土地,并投入资金50万,春雨润物细无声,象山县妇女创业联保贷款就像这春雨一样,从空茫中悄然落下,滋润了万物,为她顺利解决了10万元贷款。到目前,她的蚕桑种养面积合计达到600亩左右,平均年利润30万元,初步形成了规模经营模式,成为泗洲头镇蚕桑第一“大户”。2004年,许青素的灵峰桑场饲养蚕种规模达到310张,产鲜茧11吨,全年毛收入20万,除去各项常规和意外支出,净收入6万元左右。同时,在县妇联的指导帮助下,她的桑场也被评为县级“双学双比”十佳示范基地,在她的带动下,周边村庄的又有几位姐妹也加入了种桑养蚕的队伍,100余名姐妹得到了季节性的收入。2005年,为提高桑场综合效益,在扩大蚕桑种养规模的同时,她还在桑场发展了多种经营,2008年又与别人合创花木基地,并在桑园和花场里放养了1000多只土鸡。蚕沙粪还地后,使桑园和花场地力增强,树干粗壮,根深叶茂,大大提高桑园和花木质量;放养的土鸡则为桑园花木提供了基肥,同时吃草、吃虫、松土,减少了桑园和花木虫害。这一立体种养模式也使桑场和花场的收益不断提高。
    “从来女子做大事,九苦一分甜”。在创业的过程中,许青素尝到了拼搏的艰辛,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但更多的是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关爱。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先后荣获县“三八红旗手”、象山县“十佳”创业女性、市文明家庭、省“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她正在不断学习,带领更多的农村姐妹靠科技致富,用汗水和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象山县妇联)
 
栏目:女性风采  编辑:毛歌抒  签发:杜爱芳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