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润山海——“两山”理念在舟山的实践
新城湾鸟瞰 资料图潮涌东海,碧浪拍岸。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之际,舟山正以生动实践诠释着这一科学理念的深邃内涵——
听,最新消息,8月15日,中国邮政将正式发行《古树名木》特种邮票1套4枚,我市的普陀鹅耳枥荣登该系列,彰显了舟山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成果;
看,前不久,东极海域,成群海豚跃出水面,用灵动身姿印证舟山海洋生态持续向好;
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舟山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全国首个涉海地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在这里诞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舟山方案”……
二十年来,舟山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践行“两山”理念,在高水平建设海上花园城市、打响“绿色发展看舟山”的品牌征程中,勾勒出海上花园城市的美丽图景,奏响乡村振兴的和谐乐章,在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海上花园城魅力四放
“真是不虚此行!”“看海听风,悠然自得。”清晨的定海湾公园,迎来了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海风拂过崭新的步道,晨练的市民与嬉戏的孩童构成一幅鲜活的画卷,一 一定格在他们的手机中……
从“工业岸线”蜕变为“生态岸线”,定海湾的蜕变,是舟山践行“两山”理念的注脚。二十年来,舟山市委、市政府聚焦海上花园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四大工程、八大专项行动,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景串珠成链。
目光从海岸线向城市转移。驱车行驶在道路上,犹如穿梭在绵延的“花廊”,两侧五彩斑斓的鲜花竞相绽放。近年来持续建设的“花海彩林”,让舟山的“山城海”公园格局更加精细。
夜幕降临,位于新城的茶山浦水街被灯光点亮,小桥流水中氤氲着茶香和咖啡香。曾几何时,眼前的绿水潺潺还是令人头痛的“黑臭河”。我市全面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绘就“河、湖、海”绿色发展的美好生态画卷。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生态+文旅”打开了更多的城市新空间。普陀鲁家峙的舟山市美术馆,开馆首周接待量破万,成为文化新地标;新城小干岛的日落景观,吸引年轻人专程打卡;全长43.9公里的云顶公路,串联起山海景观……
如今的舟山,生态基因已融入每一寸城市肌理。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去年全市58处道路两侧闲置地块完成生态化改造,昔日“脏乱差”的拆迁空地变身双拥体育公园、新城郊野公园等休闲空间;定海在推进古城保护工程中,在街巷入口植入生态景观,让古城在新绿中重焕生机。
以生态转型增强民生福祉。我市聚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从定海古城街巷到普陀沈家门滨海社区,备受“城市病”困扰的老小区,通过精准的“改”、用心的“绣”,一步步焕新城市肌理,让“老居民”迎来新生活。
精细化管理为生态护航,我市试点“不扫落叶”举措,让银杏、梧桐的落叶成为季节性景观,既减少机械作业污染,又保留自然之美;建成“1+9+N”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污水排放、绿化养护等数据,实现问题精准处置。
用数据说话: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舟山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去年,我市绿色出行比率达73%,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6.45%,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6.1%,城市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94.1%……“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生活各领域。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从“两山”理念到“海上花园”实景,舟山的蜕变印证着一个真理: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美丽乡村换新颜
晚风拂面,小溪潺潺。走进定海区新建村,青砖黛瓦、木雕花窗、老式绿皮火车、壁画墙、风情客栈等各美其美,漫步其中,仿佛画中游。新建村,这个曾经家家户户养猪的海岛村落,在“两山”理念指引下,走上了生态致富的新路子,也因此收获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多个荣誉称号,并在2019年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规划中国案例。
在距新建村不远的白泉镇米林村,前不久,250株人工繁育的风兰苗被种植在此。这是我市首次在自然林地条件下实现国家重点保护兰科植物的“基地化”回归。这里还有一片千年杨梅林,当甬舟铁路建设遇上古树保护难题,我市将800株古树整体迁至此处,既保铁路动脉畅通,又留乡愁记忆传承。如今这里有了咖啡店、餐饮店,已然成为网红打卡点。
海岛渔村也是舟山践行“两山”理念的受益者。这个暑假,一拨拨游客徜徉在嵊泗县黄龙岛上,干净的街道、整洁的村庄、蜿蜒的沿海公路和随处可见的景观小品等,都定格在了他们的照片中。在此之前,“小小黄龙山,猪粪满沙滩”道尽了黄龙人的无奈。
二十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我市持续推进村庄示范整治、抛荒地整治、露天粪坑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等。经过不懈努力,诸多海岛渔村实现了华丽转身,从“脏乱差”变为“洁净美”。这些海岛渔村的蝶变,源于市委、市政府对环境治理的久久为功,更离不开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清晰规划。
坚持“一村一品”“一岛一主题”,打造“花园示范村庄”,渔农村成了大花园。定海区小沙街道光华村的樱花吸引市民共赏美景;普陀区六横镇五星村的佛茶产业园、“土豆公社”成为暑期热门打卡地;岱山县岱东镇涂口村上船跳区域因盐文化、徐福文化活动以及露营业态入驻,从空心村蝶变为热门地;嵊泗县五龙乡和黄龙乡部分村庄连片打造“东海五渔村”,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创新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舟山小岛风貌持续提升,一大批美丽海岛靓起来。露营岛东岠岛、海上运动岛白沙岛、红色研学岛蚂蚁岛等各具特色。
迭代省级现代化美丽乡镇,去年,我市全域培育26个小城镇建设现代化美丽城镇,5个乡镇通过省级首批示范镇验收,4条共富风貌游线实现旅游收入超2.5亿元,普陀“东海极地·逅会如期”、六横“海上清城”共富风貌游线获评省级荣誉。
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去年,我市新建成海上共富带、陆上精品路5条,省级未来乡村12个,花园村庄5个,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百里海乡画廊”品牌入选和美乡村建设全省十佳案例。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积极推进,定海区、嵊泗县被列入全省首批试点。
一幅幅“岛岛是花园、村村见美景”的海岛乡村大花园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文明刻进基因,守护海岛绿色未来
前不久,台风“竹节草”肆虐海岛。台风过境,滩涂上留下了很多垃圾。海湾上,出现了一群可爱的民间湾滩志愿卫士。他们用双手为这片海滩一寸寸拂去“尘埃”。
2017年,公益人士何力创建了舟山市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成为海洋净滩保卫战的重要力量。如今,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嵊泗县彩虹环保志愿者协会、蓝海公益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等多家海洋环保志愿者团队,踊跃加入助推“美丽海湾”建设的队伍,用集体的力量守护蓝色家园。
放眼舟山,守护家园正成为市民的生态自觉。在朱家尖樟州,过去部分村民为了方便,常将生活垃圾随手丢在海边。如今,村里的老党员带头成立了护滩小队,定期带着村民们沿滩捡拾垃圾。村民们不仅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还会主动劝导游客爱护环境。
二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保护,如今的舟山,生态文明已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实景。
生态保护,以法护航。我市聚焦渔业资源保护和海洋生态先后制定了《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均为全国首部该领域地方性法规;我市还出台了《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钓管理办法》,加强海洋资源保护。
因海而生,为海而谋。我市创新监管举措护航生态。“舟海净”智慧应用的面世,让相关部门从“单打独斗”向“协同联动”转变、从“被动监管”向“智能发现”转变;我市探索建立全域、全时、全民“海上环卫”工作机制,有效治理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该机制于2022年入选全国自贸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新区化工污水处理主体工程、普陀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修复、岱山污泥配套处置项目主体工程、嵊泗县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项目逐一建成。根据“三年行动计划”,149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113个。
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出硕果:定海五峙山列岛成为鸟类“返乡”的生态舞台;推进金塘水獭志愿保护项目,让人与水獭和谐共生;保护普陀鹅耳枥,让其从“地球独子”到如今的“儿孙满堂”;以“人大+检察”之力助推中华鲟保护工作,为水中大熊猫撑起“保护伞”……舟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科研命题变为全民行动,筑起一道流动的生态长城。
以数据为证:我市近岸海域海水优良率达49.7%,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是全省5个沿海地市中唯一上升的地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保持在95%;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2.9%;亲水圈覆盖率达88%;去年我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四,上升幅度居全省第一……
如今,舟山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阔步前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鲜亮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