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架了,父母怎教导
梓悦入园半年了,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最近几天,他突然开始粘着妈妈不愿意上幼儿园。为什么呢?爸妈耐心询问后梓悦委屈地“告状”说:“维力欺负我。”说着,还伸出手臂给他们看胳膊上的一道红印:“这是维力用画笔划的。”梓悦爸妈特别心疼,也特别上火……
如果你是梓悦父母,你会如何帮助和教导梓悦呢?
A方法: 父母不当的指导模式
爸爸先激动起来:“你这么大个子难道打不过他?能打架不打是善良,被人打了不知还手是懦弱!明天你去打维力。”梓悦听不懂爸爸说的,被爸爸严厉的态度吓得哭起来。妈妈又心疼又焦虑,想着梓悦这样懦弱,将来如何适应竞争社会?她拉过梓悦说:“如果维力再打你,你也打他。”
结果,维力并没有就此住手,相反,两个小朋友之间打架频率更高了。老师特意到两个小朋友家家访,携手教育两个小朋友。梓悦父母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处理同伴冲突时的不当之举。
B方法:父母正确的指导模式
听闻梓悦被欺负,心疼之余,妈妈冷静下来,把梓悦揽在怀里,耐心地告诉他:“别让维力打你,你可以把他的手抓住,推开他;或者离他远一点。如果维力还想跟你玩,你就要告诉他,你不喜欢打架,别的小朋友也不喜欢打架,再打架谁也不和他玩了。”
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温柔的话语,让梓悦开心起来。接着,妈妈手把手地教梓悦如何抓住“打人的手”。亲子共读时间,妈妈特意找出同伴交往的主题绘本,梓悦听得很认真。
专家解析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幼儿性格成长。父母既不愿孩子当“狼”,也不忍心他当“羊”,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采取躲避或求助的办法,并不意味着怯懦,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如果孩子生性胆怯、总受人欺负,与其一味地指责他“你怎么不知道还手”,还不如先以温暖的安慰,增强孩子的内心力量,当孩子有了足够的自信,他们才有能量和胆量进行自我保护。然后,教给孩子应对冲突的方法,比如让孩子对同伴说:“我们不要打架,应该轮流玩。”如果孩子懂得用讲道理的方式对待同伴冲突,久而久之,他们就能从中体会到道理的分量,也可以品尝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甜头。
中班的沈婷像个野丫头,时常会动手打架,在幼儿园里经常无缘由地踢小朋友。老师多次批评教育沈婷不许打架,并和沈婷父母沟通共同帮助她改正错误。有一天,沈婷回家邀功式地对爸妈说:“今天,小博被我揍哭了。他长得这么胖,一点力气也没有,我一下就把他推倒了。”
如果你是沈婷父母,你会如何帮助和教导梓悦呢?
A方法: 父母不当的指导模式
爸妈觉得孩子具有了自我保护能力,她长大就不会被欺负。所以,听了沈婷的叙述,并没有制止她的暴力行为。父母的这种反应,在沈婷看来就是一种鼓励。于是,沈婷在幼儿园以爱打架、爱欺负同学而“闻名”。几乎所有的同学家长都教育孩子不要理睬她……
B方法:父母正确的指导模式
爸爸轻抚沈婷的头,和蔼地问她:“为什么你会打小博?”沈婷气呼呼地回答:“我搭好的积木,被他碰倒了。我非常生气,忍不住。”爸爸说:“每个人都会生气,但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对付生气的时候。”爸爸建议她生气的时候暂时离开现场,心情会慢慢好起来。
妈妈认为沈婷的性子太急躁,特别爱发怒,于是,妈妈建议沈婷带小伙伴回家玩耍,帮助孩子建立友情。若出现冲突,妈妈会引导她先去别的房间,等到情绪稳定后再出来玩。如此几次,幼儿园老师反映,沈婷暴躁的脾气有所收敛,很少发生打架行为了。
专家解析
幼儿出现这样的行为,大多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父母若置之不理,以强凌弱、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心态就会在孩子心里滋生。因此,父母需要告诉孩子生气时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借由角色扮演和交流的方式,也可以亲子共读有关同伴交往和情绪管理的童书,和孩子讨论所读到的内容。
生活中,不要和宝宝玩打斗游戏,同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受到动画片和影视里暴力镜头的误导。
大班的陈飞有点不开心,因为老师批评了他。事情是这样的:大伟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饭倒在陈飞身上,还掐他的脸,陈飞虽然很生气,但没有还手。这天傍晚快放学时,两人终于为争抢赛车玩具大打一架,陈飞把大伟的手抓破,两个孩子被老师批评并罚他们坐在午睡室反省10分钟。陈飞觉得委屈,回家跟爸妈倾诉心中委屈。
如果你是陈飞父母,你会如何帮助和教导陈飞呢?
A方法: 父母不当的指导模式
陈飞妈妈也不开心,凭什么自己孩子在幼儿园被打了,不可以还手打回来。妈妈告诉陈飞:“男孩子就要有正义感,是大伟先动手的,你一直克制到下午,妈妈觉得你做得很对!”爸爸下班回家,妈妈将这事告诉陈飞爸,妈妈认为,不鼓励男孩子打架,只会让他变成受欺负的绵羊,将来到社会上都不敢与人竞争。
B方法:父母正确的指导模式
爸妈很认真地听完陈飞的倾诉,两人都建议陈飞主动跟大伟道歉。陈飞觉得这太不公平了,爸爸笑呵呵地向他解释:“打不还手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有维护权利的手段,只是不采用同样偏激的方式去解决罢了。”比如,中饭时大伟欺负你,你可以用大声呼喊表示抵抗。一方面,这能引起旁人注意,获得别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给欺负者一种警告和示威,欺负别人的人毕竟理亏,听到喊叫,自然会心慌,就不敢为所欲为了。
然后,全家一起讨论:解决冲突,除了打架,还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吗?
专家解析
3~6岁的幼儿还未建立完善的道德感。幼儿之间冲突,成人仅仅说:“住手,打人不对!”是无效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他们掌握表达情感、解决冲突的正确方式。同伴冲突中,父母如果过分强调人与人的竞争关系,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知社会,建立与他人的友善关系,妨碍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与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