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你为何如此柔弱

发布时间:2018-11-29 16:04 来源: 《家庭教育》杂志

  两年前,一位妈妈带着玉树临风的儿子小海,来到心理咨询室做心理调整。小海高二了,在学校住读,每天都给妈妈打几个电话,经常称肠胃不好,去医院检查并没有器质性的问题。所以医生建议带孩子作做心理调整。小海在心理沙盘作品中,表现出对友情的渴望,对欢乐的渴望。他的问题是:“老师,我怎样才能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呢?”

  这是一个孤独的男孩儿,也是一个对妈妈依赖性很强的孩子。他身高一米八有余,体重却不足55公斤。他长得很白,是那种似乎不见阳光的苍白。他在咨询室里,坐着时身体是歪着的,站着时身体又是倚着墙的。当咨询师与他交流时,他表现出极不自信,眼睛时不时去搜寻妈妈,或者直接说:“你问她(妈妈)。”然后妈妈会心领神会地替他回答。当咨询师试着与小海握手,他的手松软无力,没有一点点力量的感觉。

  这位妈妈避开小海,小心翼翼地问咨询师:“我儿子是不是有恋母情结?”

  咨询师没有直接回答小海妈妈的问题,但是,心中有一个强烈的问号:少年,你为何如此柔弱?

  

  阳刚之气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在上面的案例中,小海在咨询中的表现出了对妈妈的习惯性依赖,回答问题需要妈妈的替代,而妈妈响应了这种依赖,也在加强这种依赖,必然导致孩子更加难以独立与自信。

  中国有一句话:男要阳刚女要柔。“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德国的卡尔•马克思也认为:男人最重要的品质是阳刚,女人则是柔弱。可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男儿的要求,无不是阳刚坚强。这种阳刚之气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慢慢打磨锻炼出来的。男儿的阳刚之气体现在哪里呢?独立的人格、有勇气有担当有力量的气质。俗说话: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个案例的关键是:小海为何依赖妈妈?爸爸在哪里?

  案例进展

  在咨询中,小海与妈妈都避口不谈爸爸,当咨询师追问,他们都含糊其辞地回答“忙”。在随后的一次催眠治疗中,小海说出了真相:爸爸在他读幼儿园的时候,因为酒后乱性,与他人打架,致人残疾,被关进监狱,十年后才重回家里。这十年,小海与妈妈相依为命。等爸爸回家,他已读到了高一。

  小海的妈妈没想咨询师会问到孩子爸爸。她提到,小海不叫爸爸,也不和爸爸说话,她也没有办法。

  咨询师察觉到:这对母子都以小海爸爸为耻辱,都在刻意隐瞒他入狱的事实。小海对爸爸不仅不接受而且充满敌意,这就是他柔弱的根本原因!

  解铃还需系铃人,改善父子关系,才是小海走出柔弱之道的方向!

  性格柔弱往往是父亲影响力缺失的体现

  著名心理学家海灵格先生多次提到:父亲是安全、力量、财富的代表。没有父亲的家庭,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力量感。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有两个关键期:一是五六岁时,孩子要接受爸爸妈妈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男孩子决定将来要像爸爸一样找一位像妈妈一样的女士生活。二是青春期,男孩子要多与爸爸亲近,学习男性的阳刚坚强。同时男孩子会不自觉地挑战父亲,如果父亲适当地示弱,男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形成自信的良好人格特质。

  本案例中,小海五岁时爸爸以一种不光彩的形式缺席儿子的成长,对他的成长非常不利。他内心的恐惧与不踏实感,不仅表现出“手无力、站不稳,坐不正”等身体现象,还表现出“特别在意别人眼光”的心理现象。第二个成长关键期,小海对父亲的排斥,造成“竞争对手”的再次缺席,力量感无从发掘。

  咨询师的咨询方向:小海需要在心中给父亲一个位置,接纳父亲,找回力量的源泉。

  案例进展

  小海已有十多年没叫过爸爸。在这次咨询里,让小海对着爸爸的代表物,在咨询师的带领下,试着与爸爸心灵对话:

  “爸爸,这些年你不在家,我内心很惶恐,也感到很羞耻。现在你回家了,我会试着靠近你。你是爸爸,我是儿子,我因你来到这个世界。你给予,我接受。你是大的,我是小的,我向你鞠躬。你做过错事,你已经为你所做的错事付出代价了,我要把属于你的感受还给你,我要过自己的快乐人生,请你祝福我,支持我。”

  这次咨询之后,小海妈妈反馈的情况是,回家后小海对爸爸的态度缓和了很多,不再有那么多的敌意,但还是没有主动叫爸爸。

  咨询师问小海妈妈:“小海爸爸回家后,你们家里是不是幸福了很多?”小海妈妈却委屈地流下了眼泪:“指望不上!他回家后跟朋友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但每天早出晚归,既不能辅导孩子功课,又不能照顾家庭。家务事还是我自己干,孩子的事还是我自己操心。”

  咨询师清晰地看到:小海妈妈对老公充满了怨恨,在这个家庭里,夫妻关系让位于母子关系。小海父亲虽然回家了,但在家庭里其实没有位置。

  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如同一棵树的树根,根深方能叶茂,才能挂满硕果。如果树根不牢固,很难结出甜美的果子。爸爸爱孩子,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去爱孩子的妈妈。同样的,妈妈爱孩子,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去爱孩子的爸爸。毕竟,在所有孩子心中,父母相爱,他们的心才会最笃定,他们对未来的婚姻才会有信心!

  在本案例中,小海妈妈对老公的意见,小海是看在眼里的,恨在心头的。因为长期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能充分感受妈妈的情绪。他对爸爸的愤怒与敌意,有相当一部分是承接了妈妈的情绪。只有当爸爸妈妈和解了,小海的内心才会归于平静。

  案例进展

  为了小海更好地成长,小海父母应邀来到了咨询室。夫妻之间已多年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在这次婚姻咨询中,小海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与自责,以及对不被接纳的难过。在咨询师的协助下,他们手拉着手,看着对方的眼睛,表达了下面的心声:

  “我是小海的爸爸,你是小海的妈妈,对不起,我很多年没能承担家庭的责任,请你原谅我。谢谢你这么多年抚养孩子,你辛苦了!现在我会承担我的责任,请你相信我,支持我!”

  “我是小海的妈妈,你是小海的爸爸。这么多年。你不在家,我很累,我需要你。现在你回来了,我要把属于你的责任还给你,我只承担自己的责任,请你理解我,爱护我,支持我!”

  小海爸爸释放了心中的愧疚,妈妈释放了心中的悲伤,夫妻俩在咨询室里抱头痛哭,咨询师看到爱终于在他们心间流动起来……

  心理成长需要回归秩序回归爱

  这个家庭的心理咨询前后持续了一年多,咨询师最后一次给小海的妈妈打电话,追踪小海的近况。她高兴地反馈,家庭关系融洽了好多,孩子已开口叫爸爸了,父子能够有说有笑了。让她没想到的是:小海的胃口也不知不觉好起来了,身体也接近正常体重。对妈妈的依赖也没以前那么明显,有些事能够自己做决定,独立能力正逐步提高。以前柔弱的少年,现在终于走上了身心健康强壮之路。

  在一个家庭里,只有每个人各就其位,每个人得到尊重,每个人都被看到,家庭中的爱就会自然流动,每个生活其中的成员就会觉得舒适,快乐。

  这个案例中,由于爸爸在小海成长的关键期不光彩的消失,导致孩子青春期内心自卑、脆弱,只能与妈妈相依为命,互相依赖。虽然他已近成年,但内心并没有与妈妈分化,仿佛他和妈妈是一体的,心理年龄非常小,内心尚没有成长到可以安心地离开妈妈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当爸爸妈妈重新建立爱的联系时,彼此接纳与尊重,妈妈不再过度地溺爱与关注孩子,爸爸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孩子的安全感得到重建,终于迎来了迟到的心理成长。

标签:编辑:yuan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