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和孩子认识节日、过好节日

发布时间:2019-09-30 16:04 来源: 《家庭教育》杂志

  节日即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节日中一些传统的节令风俗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节日有两种,一是国家节日,诸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一种是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国家节日是法定的;传统节日是慢慢形成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文化创造。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重视庆祝各种传统节日。年复一年的庆祝活动,使各种节日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人们的眼界大开,一些外国的节日也悄悄渗入中国,比如圣诞节,在年轻一代人群中就很有市场。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很大,一些人对各种节日日渐淡漠;社会的开放,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外出旅游与日俱增,以外出旅游度过节假日的越来越多。

  任何传统节日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节日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共同的愿望。年复一年地庆祝、纪念节日,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凝聚力。

  每个节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区,各民族,都要开展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庆祝、纪念活动,表达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节日庆祝、纪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国人凝聚力的强化,也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我们应当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就是说,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教育。节日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节日期间,一般都是放假的。人们回到家庭,一家人团聚,是以家庭为单位庆祝节日,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多种多样的庆祝或纪念活动。因此,家长成为在节日期间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以家庭为单位庆祝、纪念各种节日,不仅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有利于促使和谐家庭的建设。

  节日里开展的是活动,传承的是文化。借助节日活动,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生动形象,印象深刻;庆祝、纪念节日活动的群众性、参与性,浓厚的节日气氛,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节日活动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可以引导孩子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增强孩子们民族自豪感;年复一年地节日庆祝、纪念活动,可以不断地强化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一提到“节日”,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欢乐”。欢乐的景象往往都是用“节日气氛” “节日氛围”来形容。家长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记忆,我们小时候都盼望“过节”,过节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现在的孩子,虽然随时随地都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但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地盼望节日的到来。因为节日就意味着自由、欢乐和轻松。

  然而,有的家长在节日到来之前,并没有按照孩子的期盼安排孩子节日活动,而是“见缝插针”,把孩子的节假日视为“补课日”、“特长班学习日”,给孩子的学习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喘息的机会,这是很不应该的。别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欢欢乐乐地欢度节日,唯独你家的孩子还在上课,孩子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1926年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五猖会》的文章。文章中说要到东关看一年一度的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就在年幼的鲁迅笑着跳着准备去逛庙会的时刻,父亲突然命令他熟读、背诵《鉴略》这孩子根本无法弄懂的古书。父亲不容置疑地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记忆、背诵。

  鲁迅先生在文中描述当时的心情说:“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书虽说是背了下来,但他再也高兴不起来,“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事过几十年后,鲁迅先生对这件事还耿耿于怀:“我至今已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在节假日“重蹈”鲁迅先生小时候的“覆辙”,都能快快乐乐地参加各种节日活动,不知不觉地受到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标签:编辑:yuan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