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嘉兴旧物“重生记”

发布时间:2025-09-17 10:51 来源:

从家电消费补贴、家居消费补贴、3C购新补贴,到老旧车辆报废更新、汽车置换更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2025年,嘉兴市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加码扩围,市民消费热情高涨。

据嘉兴市商务局统计,去年,嘉兴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使用资金9.12亿元,拉动整体消费95亿元;今年仅1至4月,全市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使用资金便已达5.7亿元。

这串庞大数字的背后,是政策下“真金白银”的强力推动,更是绿色消费理念在嘉兴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

不过,人们不禁好奇

那些被替换下来的旧物

最终都去向何方?

它们是被妥善回收利用

重新焕发生机

还是被随意处置

成为新的环境负担?

记者连日来深入市场展开了调查。

调查:“以旧换新”后,旧物都去哪儿了

“没想到扫码下单,1小时就上门收走了,还给了我30块!”日前,南湖区金地悦峰里的齐女士通过“嘉家收”小程序,卖掉了一个废旧微波炉后直犯嘀咕:“这些旧家电到底会被送到哪?”

带着同样的疑问,记者跟随“嘉家收”工作人员一探究竟。

5月12日,在嘉兴市废旧回收(秀洲)分拣集散中心内,泛黄的空调外机、冰箱、洗衣机等废旧家电整齐排列,墙面上标注着回收类目,涵盖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微波炉、电视、电脑等多种家电。回收价格上,冰箱在30元至120元不等,彩电在30元至90元不等,空调在300元至500元不等。

工作人员魏朋伟一边熟练地将回收家电搬运至回收站内,一边谈起这些家电的去向:“我们周边回收的家电会在这里中转,再被运送到杭州、上海等地的下游废旧品处置中心,进一步拆解、分类、再生。”

据了解,该中心由嘉源集团所属的嘉兴市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目前“嘉家收”小程序的注册用户已超15万,去年平台已回收近万台废旧家电。公司运营管理部副经理朱崴介绍,公司还计划在嘉兴谋划建立一家废旧电器拆解企业,与家电制造商联手,将以旧换新、回收销售、官方二手售卖等多种回收模式整合为一体,形成“一条龙回收链”。

除了当作废品回收处理,旧家电的身影也常常在二手市场中出没。

同一天,在嘉兴物资调剂旧货市场里,从业20余年的谈春来,一边举着水枪对着面前的旧空调进行清洗,一边跟记者攀谈:“家电没有使用价值的,那就卖废品;能用的可以给我们处理,能直接抵钱,也可以换新机。”

至于家电的回收价格,谈春来说,价格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以空调为例,出厂年份、匹数大小、外形成色、品牌价值以及市场价格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收购价格。

记者了解到,嘉兴物资调剂旧货市场共180多个调剂摊位,家电类便占了三分之一以上,以空调为例,年平均回收量约两三百万台。回收家电在这里相当于迎来了“新生”,将促进废旧装备循环再利用。

家电有了归宿,沙发、衣柜这些“大块头”家具又该去哪?

在嘉兴,大件家具也有专属去处。

早在2018年4月,嘉兴就成立了大件垃圾处置中心,目前市本级已实现大件垃圾收运处置全覆盖,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到各个小区的大件垃圾堆放点进行收集,每天有10余辆收运车连续工作,每个点位每月不少于4次收运,由嘉兴市嘉源环境卫生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

5月13日,记者走访位于南湖区的大件垃圾处置中心,一辆垃圾收运车刚刚卸下废旧床垫,拆卸工王程明和搭档宋雪华便已迅速开工。“看好咯!”王程明利落地划开床垫外皮,大约5分钟左右,便把床垫中的钢丝、海绵和废布等拆解分离。

“像钢丝、铁块、木料、海绵这些材料,会送往下游的废品回收站,进行资源再利用;而没用的垃圾,会被粉碎后运往垃圾焚烧厂。”项目负责人周平新介绍,目前该处置中心年均回收约5000吨大件垃圾,回收利用率在30%至40%。

“以旧换新”的旧物正沿着一条条回收链,在循环利用中重获新生。

衡量:多笔账解码绿色经济效益

旧物回收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环保、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的大门,是一本值得细细计算的“综合账”。

从环保效益审视,旧物回收成效亮眼。

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社会“绿色回收”加速循环。以上述“嘉家收”体系为例,2024年平台累计回收的各类再生资源可减少碳排放约96.46万吨。

在嘉兴,这样的吃“废”吐“绿”并不是孤例。

漫步嘉兴城乡,提升改造后的废品回收分拣中心和市区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如同城市“绿色净化器”,吞吐着各类废旧物资;平湖市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立昇机械科技年回收拆解及加工5万辆报废机动车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则像大型“生态引擎”,持续运转。

“提升废机动车等方面的回收利用能力,可有效减少各类废旧物资的浪费,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能源消耗;提升分拣中心、垃圾中转站等设施设备,能大幅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嘉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城镇回收站(网点)覆盖率达100%,全年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量正增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资源环境效益显著。

从经济账来看,废旧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激活了产业发展的脉搏。

5月12日,记者走访秀洲区王店镇的嘉兴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现场工人们正在对报废车辆进行“解剖”。预处理区,两辆废旧的车辆正被架空在操作台上,汽油、冷却液等车内液体被吸干抽净;车辆解体区,高大的抓钢机正开足马力,全力拆解废旧汽车表面的铁皮。在这里,一辆完整报废车的拆解仅需5分钟,每天有20多辆报废车拆解,年拆量在6000至7000辆。

“看,汽车零件都能变废为宝!”公司总经理吴忠随手捡起一块压扁的铁皮,“通过专业拆解,一辆汽车至少能拆出10余种材料,然后分别送往不同加工厂‘回炉重造’,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既环保又经济。”在这里进行初步拆解后,分拣好的材料还将去往下游进行深加工,例如车体的铁皮经过压扁机砸成压包块,经破碎机深加工成炉料后可运送至钢厂炼钢,有色金属经过处理后可成为铝锭、铜锭等再次利用,塑料粉碎后可以成为回收塑料再进行加工。

一辆车实现“变废为宝”,多个产业实现“长足发展”。

在“以旧换新”东风下,我市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正上演“链式反应”。旧物回收带动了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等行业集聚化发展,还能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据统计,目前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2000多家,年回收量约70多万吨,年销售额超100亿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年总产值达到220亿元以上。

政策的实施不仅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消费市场也被激活。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43.94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不仅较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还高于全省平均1.0个百分点。

再来翻翻社会账,效果同样不容小觑。

“过去谈废品站躲着走,现在成了增收‘绿色银行’!”嘉兴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协会会长倪新阳一言,道出行业蜕变。

如今,从回收员到分拣工,产业链上万个岗位,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通过环保积分等方式,居民积极参与“绿色回收”,社区里的旧物驿站成了邻里交流的新场所;曾经令人头疼的废旧物资处置场,摇身变为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化“邻避”为“邻利”,勾勒出社会和谐新图景。

突破:破解回收“梗阻症”,创新举措来助力

旧物回收多笔账算下来,越算越值,然而回收梗阻仍存。

“我家是在村里的,周边的回收点有,但是离得有点远。”

“有的大件家具搬运费比回收费还贵,回收不划算。”

“报价经常低到谷底,价格都是商家说了算。”

……

记者采访嘉兴市本级多位市民发现,回收点分布不均、回收过程繁琐、废旧家电回收成本高、拆解难度大、回收价格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困扰着不少打算回收的市民。


“在嘉兴,废旧家电目前只能回收,还没地方拆解。”

“技术跟不上,很多高价值材料都浪费了。” 

“有些设备也需要更新换代了。”

……

多位回收从业者的叹息,折射出产业发展面临“成长的烦恼”。当前我市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服务种类比较单一,目前主要以分类回收、分拣加工、运输销售等为主,部分回收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缺乏专业的拆解和处理技术,难以对旧物进行高效、精细的分类和加工,且再生资源处理技术研发等方面发展缓慢,通用性技术较少,复制推广面还不够广。

面对这些梗阻,嘉兴也在积极探索打通的方法。

针对回收网络“城乡不均”,嘉兴正编织一张精密的回收网络体系。

目前,我市已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回收网络,目标建设3个区级分拣集散中心、6个镇级分拣集散中心、23个回收网点,争取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3+6+23+N”布局建设,实现再生资源全品类兜底回收,将回收网络由原先相隔20多公里,拉近到15分钟城乡覆盖圈,让旧物不再“无处可去”。

数字化浪潮席卷回收行业,“互联网+回收”模式让旧物回收搭上“智能快车”。市本级“嘉家收”预约回收小程序,根据市场价浮动显示回收价格,在线预约可享免费上门、有偿回收,打通再生资源回收“最后一公里”,累计上门服务近9000次见证着便利。

除此之外,各县(市)也纷纷上线便民回收小程序,如海盐县的“蔚蓝使者建生回收”、海宁市的“环浙里”、桐乡市的“桐拾袋”和乍浦的“垃风回收”等,实现线上下单、线下回收的同时,也实现了再生资源回收交易过程全透明、可追溯,便于废品回收流程监管。

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升级的赛道上,嘉兴也正全力冲刺。

我市废旧小家电精细化智能分选拆解处置资源化利用项目拟计划将于6月开工,年底有望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购置一套人工辅助+智能分选及精细化拆解线、一套完整的匹配本项目需求的定制化处置线,预计建成后形成30000吨/年废旧小家电回收拆解处理能力,形成年产27000吨以PP、ABS为主的塑料碎片等再生料原料产品的规模。

落地项目、新建厂房、厂区环境提升、购置生产设备、物流车辆配备……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开展以来,共投入整治资金约1.39亿元,废塑料加工行业投入资金约为993.35万元,实现分拣作业更环保、现场环境更优美,无污水外排、无垃圾外扔、无异味外飘。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兴领域,我市还支持秀洲区前瞻谋划布局光伏设备回收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深入推进全国首个“无废光伏”建设行动方案和建设指南,为退役光伏设备铺就“重生之路”。

从直面梗阻到精准破局,嘉兴在旧物重生的探索中,正用主动作为和数智创新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答卷。

让旧物重生绽放无限潜能

“世界上没有废品,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这一句耳熟能详的话,道出了旧物重生蕴含的巨大价值。在精细化拆解与再利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每一件旧物都可能是等待被发掘的“宝藏”,“变废为宝”的可能性正在逐渐显现出来。

旧物重生的无限潜能,串联起环保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重链条。它不仅让回收拆解行业焕发出蓬勃生机,更以“以旧换新”为杠杆撬动起消费市场活力,激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池春水”。自“以旧换新”政策落地以来,旧物价值得到最大化挖掘,形成了循环经济与消费升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眼下正值“以旧换新”热潮,我市废旧物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推动旧物重生更需多方协同。

针对百姓所关心的回收点分布不均、回收过程繁琐、回收成本高、回收价格标准差异较大等问题,政府应完善回收拆旧体系,科学规划回收点布局,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找到回收渠道;通过政策扶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强化监管,建立统一的回收价格标准,为行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企业要加大拆旧和再生技术创新投入,引入智能化拆解设备,提高废旧物处理效率;研发先进的再生技术,让更多旧物能实现高质量重生。居民则需增强环保意识,主动参与资源回收,为循环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补齐回收体系短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凝聚合力,方能让旧物重生释放更大潜能,绘就绿色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蓝图,让“以旧换新”真正成为利民、利企、利环境的民生实事。

标签: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