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黑猫警长”,九年接力守护绿水青山
“现在虽然不是候鸟迁徙季,但想吃野味的人可不分季节,还是得多查查。”今天一大早,南北湖群山之间,护林队队长金晓贤又领着18名队员,一头扎进密林中。
因常年巡山,他们一个个晒得黝黑。“因为大家晒得黑,又胡子拉渣的,所以有人叫我们‘黑猫警长’。” 金晓贤幽默地说。为了护鸟,这样的巡山已持续9年,队员也从12名增加至18名,大多是热心的老年人,队伍平均年龄64岁。
南北湖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每年在此休憩中转的候鸟总量超过15万羽,涵盖344种。这群花甲之年的“黑猫警长”,用一次次巡山演绎了一场生态接力。
花甲之年的“黑猫警长”
“南北湖景区有将近20个山头,我们基本用大范围的人工拉网式搜索,整个儿巡一遍大概需要两三天。我们的工作就是一遍接着一遍……”谈起巡山,金晓贤如数家珍。金晓贤今年48岁,是海盐县南北湖景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
“以前山上捕鸟现象非常严重,有些村民以此为生。”金晓贤回忆说。在成为“大山的守护者”之前,他当过12年兵,军人的那股子不服输的犟劲儿,不允许他向偷猎者低头,但这个问题只靠景区工作人员是管不过来的。
2016年,景区领导让金晓贤负责对外招募护林志愿者,由此拉起一支专职护林队伍。“队员年龄集中在60到67岁。”金晓贤说,“考虑到体力问题,超龄的就不招了。”
早上6点多,18名护林队员们陆续集合完毕。
他们大多是曾经住在山里的村民,如今早已搬出大山,住进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拆迁安置小区。
原本可以安享晚年,为什么还愿意加入护鸟队,自讨苦吃?朴实的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好意思回答,黑黝黝的脸上全是腼腆的笑容,有些伯伯的胡须和鬓角已经白了,但腰板还挺得笔直,倒真有点像黑猫警长。
理论上,每年3-5月和10-12月是候鸟迁徙期。尽管夏季是捕鸟淡季,护林队员们仍顶着烈日,坚持每天巡山,从未有过丝毫懈怠。“越是高温,越要巡逻,因为偷猎者越觉得没人查他。”金晓贤说。
“九年如一日”前仆后继
早上7点半,护林队出发了。
记者跟随他们从“杭州湾第一绿道”进山,这算是登山环境比较好的线路。为避免蚊虫和荆棘的影响,队员们都穿着长袖长裤,还要戴着安全帽。尽管现在已是立秋,但如此闷热的穿搭也让人实在难以忍受,没多久就汗流浃背,衣服湿透。
沿着石阶蜿蜒前行,最烦人的是看不见又扯不清的蜘蛛网,最吓人的是险些钻进衣领的毛毛虫……但对队员们来讲,危险可远没这么简单!
前几年,一名67岁的队员在巡山时,突然脚滑,摔进了山下的石堆里,肩胛骨粉碎性骨折。
事实上,崴脚摔跤是常有的事。因为巡山中,队伍经常舍弃石阶路,转成走野路,很多地方坡陡路险,狭窄到只能通过一人。既然危险,不去不行吗?“不行啊。”队员们异口同声道,盗猎者的鸟网一般不会设置在好走的路旁,都是在比较偏的角落,所以越偏僻的地方越要去。
9年,日复一日,这样的林间穿梭从未停歇。
去年,65岁的王师傅在巡山中不小心扭伤了脚,家人后怕不已,坚决不同意他再进山。带着万千不舍,王师傅跟亲友们诉说自己的无奈,很快,十几个村民主动联系金晓贤,表示想做替补。
“受伤病、超龄等因素影响,我们每年都会有队员更替,每次报名都有几十人。”金晓贤说,“这份工作补贴不多的,大家真是因为一份爱鸟的情怀聚在一起,前仆后继。”
守护鸟儿自由的蓝天
有趣的是,很多队员年轻时也曾是当地的捕鸟好手。“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知己知彼。”金晓贤说。队员们在寻找鸟网方面,颇有成效。鼎盛时期,一年能剪1000多张鸟网。
当然,再牛的老师傅,也有失手的时候。
2020年,队员们在大山深处的一个角落撞见了此生难忘的一幕——一张巨大的网上挂满了几十只小鸟。显然,这是一次成功的捕猎,这张鸟网找准了群鸟起飞的位置,轻松做到了一网打尽。但当立场变了,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丰收,而是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很心痛,胸口闷得慌!”回忆起那一幕,金晓贤至今情绪难以平复。不少老队员疯了似地冲上去,把尚有生命迹象的三只小鸟取下来。他们迫切地渴望着它们飞走,可是它们飞不走了,只是在地上蹦跶了几下。花甲之年的汉子们,忍不住红了眼眶。那一刻,他们从来没有如此渴望过对鸟儿的救赎,也从没如此仇恨过一张鸟网。
“小鸟撞到鸟网上后,越挣扎缠绕的越紧,一旦倒挂更可怕,顶多能坚持几小时吧,所以越早发现,存活率越高。”金晓贤说。抱持着这份使命感,队员们戒掉了所有侥幸心理,他们总是形色匆匆地奔走在不知目的地的山路上,目光投向半空……
半空危机的及时化解,意味着队员们常会忽视脚下的危机。
一次巡山中,走在前面的金晓贤突然浑身发麻,一头栽在地上。“我踩到电网了。”金晓贤说,“有些偷猎者为了抓野兔等动物,会在草丛里埋电网,有些小动物踩到电网会当场毙命。对我们来说,这倒是小事情,最可怕的是捕兽器,因为不小心踩到的话脚会骨折。巡山时,我们反而不怕蛇的,因为一般动物见到人会跑掉,可怕的是人。”
“苦是真苦,但也有成就感。”让金晓贤欣慰的是,现在鸟网越来越少,加入鸟类保护事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去年随着生态警务室的建立后,护鸟工作越来越规范。“现在很多村民和游客在爬山时还会主动帮助拆鸟网,把受伤的小鸟送到警务站救治。”金晓贤说,“宣传很重要,大家的护鸟意识增强了,我们的工作也就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