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在线: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又自律

发布时间:2020-09-14 09:33 来源: 《家庭教育》

    3岁的齐齐让妈妈觉得有些陌生,以往总是嚷嚷“妈妈,你帮我”的“小懒虫”,现在成了“妈妈,我自己来”的“独立人”。甚至,当妈妈把他的饭碗挪到更靠近他的位置都遭到了他的强烈反对:“我自己来,不要你帮!”
    可这要求独立的小家伙虽然有了自主自强的良好愿望,却似乎远没达到自主自律的独立能力呀,这嘴上叫着“我自己来”,行动上却“屡屡受挫”的小矛盾让妈妈不知如何是好,更糟糕的是,一旦“我自己来”的行动遭遇失败,齐齐还总会生出暴脾气来,这真让妈妈头疼不已。
    齐齐的案例相当典型。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幼儿自我意识进入飞跃期,他对“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要如何做”有了更加强烈的探究愿望和行动力,这种愿望和行动力是他开始走向独立自主的信号。但“想做”和“做好”、“想要自主”又“难以自律”之间往往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和矛盾。那么,我们该如何呵护孩子想要自主的独立意识,并借此时机培养其自律的良好习惯呢?让我们一起厘清以下问题,并试着探寻解决之法。
 
一、了解孩子心理:孩子真的就想独立,不需要爸爸妈妈了吗?
    当然不是。正如当婴儿从极度依赖成人的状态发展到可以独立行走一样,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竟然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他需要更多的挑战和探索来确认自己是独立的,来验证自己是有能力的。但同时他又发现自己是有限的,依然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帮助,这种矛盾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心理恐慌,所以他又需要不断确认自己是不是被成人关注和接纳的。安全依恋理论把依恋比作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安全基地可以鼓励孩子勇敢地向外探索,相信自己的能力;安全港湾则为孩子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提供接纳与安慰,使孩子相信关系的安全可靠。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这个阶段特别喜欢玩让妈妈追的游戏,他会突然跑开或者藏起来,让你追他,把他重新抱在怀里。这就体现了他既渴望独立又依赖父母的心理,我们把这种心理叫作“爱与分离”,他在试探自己的能量,在试探自己和妈妈之间的界限。这些都对孩子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至关重要,并帮助孩子建立自由与规则的界限。
 
二、解析家长疑惑:尊重孩子的自主,就是完全由着他们的性子吗?
    不,自主并不是放任。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自主是不受奖励和惩罚的影响,通过考虑相关因素,自己作出是非判断的能力。放手让幼儿去主动探索,并不是让他为所欲为、缺乏控制,而是鼓励他自己执行控制。皮亚杰把这样的自律叫作道德自主。
    当然,实现道德自主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对幼儿来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心智,他可能想玩、想吃、想看电视,想什么都不做就发呆,天马行空浮想联翩。但他最终需要学会理解什么行为是可取的,什么行为是不可取的,以及在成人不敦促的时候也能自行做出选择。
    当然,我们不能奢望没有成人的引导,孩子自己就能够学会自我控制。过于强调权威和奖惩的教养模式只能培养出顺从、压抑的人格,并不鼓励真正的独立和自律;过于放任和忽视的教养模式,则过度强调个体的自由,无视边界与规则,同样也容易导致自尊低下与自信不足,最终带来适应的障碍。
    最适宜的教养模式应是父母允许孩子主动探索,但同时也会小心翼翼地制订规则,温柔而坚定地帮助孩子遵守规则,适应规则,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助力家长行动:当孩子要求独立时,如何引导其自主又自律?
    1.建立彼此尊重的亲子关系。彼此尊重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获得自主与自律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有了这样一个关系,成人才能看到孩子对爱与接纳的需要,对权利的需要,对安全的需要,对成功与挑战的需要,才能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会。
    2.降低规则的难度,增加规则的弹性。当成人的要求与儿童自身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儿童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倾听与配合;当成人的要求与儿童的能力相符,儿童才有可能理解并执行。比如,马上就要吃饭了,但是孩子就是要玩游戏,怎么办呢?该睡觉了,孩子就是不刷牙,怎么办呢?让孩子马上停下来,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他的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能力都还很弱。此时,家长可以尝试通过“温柔地坚持,有限的选择”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在自我选择和判断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获得成功。 
    第一步,“温柔地坚持”是指尊重和共情孩子的需求,传递的是爱和自由,这有助于安抚他的情绪,比如“我知道你很想玩游戏”“我知道你还想听故事”。第二步,“有限的选择”是指在我们允许的范围内,让孩子选择做事情的方式,如“马上就到睡觉时间了,你还可以玩5分钟或10分钟,你选择哪一个呢?”或者“马上到睡觉时间了,你可以选择起床以后再听故事,或者明天睡前再听,你选哪一个呢?”第三步,如果孩子做了选择,并执行了选择,要强化他遵守规则获得的成就感;如果孩子发脾气哭闹,拒不选择,那么家长可以说:“如果你不选择,那么我将要替你做一个选择了。”孩子会意识到无法再用哭闹控制家长,转而调整行为;如果家长妥协,那么将再次陷入无效循环。
 

标签:编辑:leeli
相关新闻